2019红外探测技术前沿论坛
随着全球红外产业潜在需求市场的不断增长,近年来红外热像仪行业发展快速,尤其是制冷和非制冷红外技术的迅速发展,推动全球红外热像仪的民用市场呈现高速成长态势,显示出广阔的应用领域和强劲的市场需求。
对军用市场,红外热成像技术已在武器装备中得到广泛应用,是现代高技术常规兵器装备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对民用市场,红外热像仪在汽车、电子、安防、航空航天、工业检测、环境监测、电力、消防、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应用,民用红外热像仪行业极有可能呈现出爆发性增长,到2020年,红外成像市场将增长20%以上,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红外热成像技术市场的潜在需求可达500-600亿元。红外热成像市场正在成为一个焦点市场。市场研究公司Yole Développement (Yole)预测,2016-2021年间,非制冷红外成像仪出货量的复合年增长率为15.8%。红外热成像不仅在安防、森林防火、检验检疫、医疗领域有着巨大的应用潜能,而且在工业生产领域,随着制造业不断向着智能化方向发展,红外热成像技术搭载机器人、机器视觉等技术,正在帮助各行各业的生产制造环境迈向更高的自动化水平。
2019年慕尼黑上海光博会作为光电行业内的盛会,吸引了来自3C电子,汽车,航天航空,轨道交通,安防,化工,医疗等各个领域的专业观众来参观,同期我们将举办“2019红外探测技术前沿论坛”,邀请了来自国内外科研院所、军工航天单位和红外行业知名企业的参与,共同探讨红外行业前沿技术和市场发展。
一、 会议时间:2019年3月21日
二、 会议地点: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W4-M7
三、 会议规模:100人左右
四、 会议主题:红外探测技术前沿论坛
² 主办单位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² 大会议题
红外探测器前沿技术及其应用展望
红外成像技术展示
红外成像仪及其应用
² 大会议程
08:30-09:50 | 听众注册报到 | |
09:50-10:20 | 红外光电探测器原理及应用
|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院士 |
10:20-10:50 | 锑化物红外探测器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 | 吕衍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光电器件研究所 所长 |
10:50-11:20 | 国产非制冷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研发与产业化进展 | 王鹏 烟台艾睿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芯片事业部研发总监 |
11:20-11:50 | 《国产200万像素非制冷红外探测器》 | 姜利军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
11:50-12:20 | InGaAs短波红外探测器及其应用
| 李雪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组件技术室主任 |
12:20-13:30 | 午餐 | |
13:30-14:00 | 红外成像在车载和无损检测领域的应用 | 李科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智能光电传感器中心产品应用开发部部长 |
14:00-14:30 | 量子阱长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 李向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红外器件室主任 |
14:30-15:00 | 《红外热成像模组应用及市场发展》 | 王鹏/曹宇辉 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产品技术总监 |
15:00-15:15 | 茶歇 | |
15:15-15:45 | 二类超晶格中波制冷红外探测器及其环保气体遥测应用 | 吴一冈 浙江焜腾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营销总监 |
15:45-16:15 | 碲镉汞中短波红外焦平面进展及其应用展望 | 林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材料与器件中副主任 |
注:每个演讲时段包含5分钟自由提问时间。
五、嘉宾介绍
吴一冈 浙江焜腾红外科技有限公司 营销总监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3年至2011年担任广州飒特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2012年至2013年担任烟台睿创微纳米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总,2016年至2018年担任武汉高德红外股份有限公司子公司-武汉高德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副总。
演讲摘要:二类超晶格制冷红外探测器具有极高的灵敏度,在安全防务方面可制成红外热像仪用于夜间观察,在民用方面可制成气体探测仪对峰值光谱吸收波长在3到7微米VOC气体及汽车尾气进行可视化的分析和遥测。本文将重点介绍国际上该技术的最新进展,并针对国内在石化和环保等行业推广国产二类超晶格探测器技术做前瞻分析。
褚君浩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院士
褚君浩,博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朮学院院长,《红外与毫米波学报》主编,中科院学部主席团成员,国际光学工程学会(SPIE)会士。发表学朮论文500余篇,中英文专著3部,编著10部。长期从事红外光电子物理和半导体研究,在窄禁带半导体物理和极化材料器件物理等研究方面获得重要研究成果。
李向阳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红外器件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男,汉族,1969年出生于山东临清。现任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研究员。1998年获山东大学军用光学博士学位,2000年中科院上海技物所博士后出站并留所工作。曾承担并完成航天红外探测器研制、上海市光科技专项计划、国家973项目的专题等项目。目前已发表学术论文近四十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4项。任中国光学学会红外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委员、《红外与激光工程》编辑委员会委员。 李向阳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窄禁带半导体红外探测器和宽禁带半导体紫外探测器等方面,以研制航天碲镉汞红外探测器和氮化镓基紫外焦平面探测器以及提高其光电性能为主要内容和目标,研究工作覆盖材料、薄膜和芯片工艺及物理、测试和分析、焦平面器件电子学等多个领域,涉及固体物理、半导体物理、材料科学和微电子学器件和工艺等学科知识。
李雪,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组件技术室主任
中科院上海技物所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组件技术室主任,上海市传感技术学会理事,长期从事新型短波红外探测器组件以及红外组件集成技术研究工作。近年来,承担或参与新型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相关的航天工程项目、国家预研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和青年基金等10余项,作为学术骨干参加科技部973计划和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解决了新型短波红外焦平面探测器的量子效率、串音、噪声等多项关键技术,提出了亚波长结构偏振集成探测器和滤光微结构探测器的新思路,推进了短波红外InGaAs焦平面探测器组件向高性能、系列化方向发展及其在航天工程中的应用。作为第二导师培养硕士研究生3 名,硕博研究生7 名;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5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19项,已授权9项。
林春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材料与器件中心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材料与器件中心副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碲镉汞红外焦平面成像器件的研究。在国内首次研制出高性能、实用化的12.5微米长波红外焦平面器件,并应用于航天型号项目。其开发的可见-近红外宽谱成像器件等新型红外焦平面,为红外遥感提供了高性能国产核心成像器件。林春先后发表论文四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八项,获得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中科院杰出成就奖(集体)和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得到中科院关键技术人才和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的支持,2016年入选上海市领军人才。
吕衍秋 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 光电器件研究所所长
吕衍秋(1978-),山东汶上人,博士,研究员,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中国空空导弹研究院光电器件研究所所长,红外探测器技术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办公室主任,集团公司光电探测与对抗技术专业领军后备人才,装发光电子组专家组成员。2007年中科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传感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毕业,或中科院“院长奖”。主持了多型导弹探测器研制和国际合作、装发预研、装发型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集团创新基金等项目,主要开展了锑化物探测器就双色探测器的研究工作。授权发明专利15项,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SCI及EI收录20多篇,或集团公司二等成果2项。
李科 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 智能光电传感器中心产品应用开发部部长
李科,男,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学历,天津津航技术物理研究所智能光电传感器中心产品应用开发部部长,天津市红外成像技术工程中心技术成果转化与推广部部长。主要从事红外成像及其应用技术研究工作。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技术人员先后参加“863计划”、军兵种专项技术、科技支撑计划、航天科工集团创新课题等各类科研项目20余项,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先后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6项,软件著作权1项,荣获航天三院科技委先进个人、预研与创新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姜利军 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副总经理
姜利军,男,博士,现任浙江大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杭州大立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长期从事红外焦平面探测器技术的研究工作,完成多款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国产研制和产业化。承担多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在国内率先研制出100万级像素、200万级像素规格的非制冷探测器。
六、会议注册
点击以下链接或扫描下方二维码立即预登记:
由于会议坐席有限,请提早进行会议预注册预留座位,谢谢您的配合!
七、会务组信息
慕尼黑展览(上海)有限公司
联系人:郭丹 (小姐)
联系方式:021-20205579
Email:jenna.guo@mm-sh.com